峡江两岸橙黄橘红,工业新区厂房栉比,发展大道拓宽延伸……金秋时节,展现在记者眼前的“三峡明珠”宜昌市,处处生机勃勃,一派繁荣兴旺。
东出宜昌城10余公里,宜昌开发区猇亭园区一片沸腾:上半年奠基的深圳工业园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投资数十亿元的新项目正在日夜施工;南玻集团投资60亿元的高纯度硅材料项目进展顺利,一期工程即将建成投产;宜昌迄今引资规模最大的首钢80亿元高磷铁项目,首个矿山已开工建设,其他后续工程正在陆续跟进。
在位居全国同行业“老大”的宜化集团生产车间,各种精细化工产品正源源下线,运输车辆川流不息。
“这些‘宜化牌’产品,一周后就会亮相韩国、日本、美国等海外市场。”公司销售负责人介绍,他们生产的季戊四醇等拳头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达三分之二,集团年销售总收入突破百亿元。
“快速发展的工业园区,是宜昌现代工业崛起的缩影。”宜昌市经委负责人告诉记者,落户开发区的宜化、兴发、黑旋风、三峡药业等企业,开发生产的季戊四醇、六偏磷酸钠、金刚石锯片、硫酸新霉素等6个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安琪高活性干酵母等2个产品名列亚洲第一。现在,这些企业已走出国门展开新一轮产业布局。
“30年来,宜昌历届领导班子坚持用开放的视野、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谐的理念加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市委书记郭有明用一组对比强烈的数据展示宜昌巨变:与1978年相比,全市生产总值从11.25亿元到820.9亿元,增长72倍;全地域财政收入由1.38亿元到164.35亿元,增长119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实现税收和利润分别增长 65倍 、105倍、186倍和228倍。目前,宜昌已由过去的农业主导型城市发展为新型工业主导型城市,综合实力跃居全省第二位,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
记者在宜昌采访时,正值三峡大坝首次进行160米以上高水位蓄水试验,标志着工程即将全面竣工。后三峡时代的宜昌如何发展,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热点。
“全市干部群众都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市长李乐成说,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峡开发、呼应汉渝、沿江突破、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全市人民正全力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努力走在中部同等城市前列。
三峡开发是宜昌独特的机遇。记者在城区和夷陵、秭归、兴山等库区看到,各地在前几年落实全国对口支援项目投资100多亿元的基础上,继续全力打好“三峡”牌,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投资10多亿元的国内规模最大的三峡线缆等一批大项目纷纷落户,显示出充足的发展后劲。
为呼应上下游的重庆和武汉两座特大城市,宜昌正全力构筑水陆空区域交通枢纽,自觉担负起鄂西渝东区域中心城市的重任。正在兴建和即将动工的汉宜高速铁路、宜万铁路、十宜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等重点交通项目,与现有的航空一类口岸三峡机场、宜昌港、焦枝铁路、汉宜高速公路等一起,将共同组成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立体交通网络。
从三峡坝区到枝城港区,宜昌近百公里沿江地带交通、区位优势显著。全市工业发展围绕“沿江突破”重心展开,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该区域聚集。市长助理王松华介绍,目前,在以宜昌开发区为龙头的沿江地带,已有140多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竣工投产,100多个大项目正在建设;在三井物产、首钢、蒙牛、双汇、娃哈哈、均瑶等一批外来知名企业抢滩落户的同时,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亿、50亿和100亿的本土企业迅速成长,被中央领导和经济界誉为可喜的“宜昌现象”。“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使宜昌县域经济活力迸发。宜都、夷陵、枝江、当阳等4县市区步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20强,宜都位居全省首位。宜昌先后被国内外权威机构评为“中国最适合开设工厂的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国家级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宜昌变化太大了,弄得我下车时都分不清方向了!”1974年离开宜昌移居缅甸的华侨苏立兴,10月17日回宜参加同学聚会时感慨万千:“当年狭窄凌乱的云集路、西陵一路成了高楼林立的繁华商业区,野草丛生的铁路坝变成了绿草如茵的休闲广场,我曾经工作的城郊工厂一带也建起漂亮的商住小区。我发自内心地为宜昌骄傲,为祖国骄傲!”
是的,如今漫步宜昌街头,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更添秀色:长江宛如玉带将城市延揽入怀,秀丽的三峡、雄伟的大坝是城市的地标和名片;40多处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大中型公园、广场和园林景点遍布市区,构成“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自然画卷;新建的城东大道、发展大道等主干道宽阔平坦,将城市骨架延伸扩展;270多条背街小巷路面硬化,环境美化,居民喜笑颜开……三峡明珠宜昌市,以“先造环境后开发”的理念,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努力打造“山、水、城、坝”相协调的宜居、宜旅、宜业城市,朝着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既定目标奋力前进。(记者小明通讯员蔡均庭李玉林)
TAG: 荆楚网-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