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莉 通讯员吴永寿 吴建国
编者按:六年前,人称武汉市汉阳区“西伯利亚”的贫困村,经过六年的奋斗,抓住三次发展机遇,在创业园建设上下工夫,使入园企业达104家,园区总产值3亿元。这个经济“腾飞”的神话是如何演绎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汉阳永丰街四台村——
靠“救济”度日
昔日“西伯利亚”的窘境
作为武汉市汉阳区西北部最边缘的四台村,由于地处偏远、地势低洼、交通不便,经济极为落后,一度被称为汉阳的“西伯利亚”。直到2000年初,全村还没有通上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公共基础设施;这里没有一家企业、一间商铺,第三产业完全是空白;村民的收入全靠在土里刨、水里捞,看老天的脸色吃饭;村级年收入只有几万元,连日常办公经费和村干部应得的工资报酬都支付不了。
四台村早年被定为武汉市郊的蔬菜基地,但进出该村只有一条泥巴路。因交通不便,蔬菜成熟的时节,大量蔬菜全靠村民肩挑,或用自行车拖。四台村党支部副书记饶良骏回忆,那些日子,每天午夜到凌晨一两点钟,村民们就推着码得老高蔬菜的自行车陆续出村,摸夜路把蔬菜运进城,赶早卖个好价钱。遇到刮风下雨、起雾落雪,村民不得不硬着头皮往村外运菜。有时,为了几分钱的差价,村民们推着自行车辗转大街小巷叫卖。
在汉阳区永丰乡(2006年5月“撤乡建街”),四台村无可争议地成了贫困村。为了帮扶贫困村,永丰乡开展“富帮穷”的结对帮扶活动,四台每年可以从富村得到“杯水车薪”的“救济”。
一名村委告诉记者,当时,每年小年过完,村干部就到上级政府争取点过年费。还要考虑军烈属、特困户等,村干部根本拿不到应得的工资报酬。
2002年下半年,经过“公推公选”的新一届村“两委会”一班人,围绕“四台为什么落后?四台的出路在何方?”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四台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思想。为此,村里组织在村民中广泛开展了以“四台发展靠什么,我为发展做什么”为主题的大讨论。确定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走工、农结合,多轮驱动的致富之路。
图为:6年抓住3次机遇
图为:自建创业园促成腾飞
从汉阳郭茨口驱车上汉江大堤西行,10多分钟后,永丰街四台创业园就在眼前了。走进创业园区,宽敞洁净的街道、标准化的厂房,令人神清气爽。
六年来,四台村成功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跨越,使村级经济连上了三个新台阶。“如果没有‘闯’的胆识、‘抢’的魄力,把大胆探索和务实态度结合起来,纵然机遇在眼前,也难以实现大的突破。”村党支部书记文远普说。
第一次机遇:大胆自建创业园
2002年,国家投资修建汉江大堤,四台村获得1000余万元征地补偿和劳务收入,面对这笔“巨款”,四台人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在撂荒地上,边规划、边建设、边招商,兴建了近2万平方米的厂房,自办了创业园。
在招商引资的初期,村“两委会”成员托朋友、找部门、跑银行,还发动村民们利用亲情、友情,筹措资金启动创业园。想到四台将因这次改革走上富裕的道路,村民们纷纷捋袖上阵。四台人的诚意,终于有所收获。2003年,第一家企业新兰食品进驻了四台村,并陆续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20余家,改变了村里由单一农业支撑的局面。
第二次机遇:抓住中小企业外迁良机
这期间,区、乡两级党委、政府筹集资金870余万元,用于全乡8个村的道路建设。短短几个月,一条长15公里的高等级公路串起这一带的村村湾湾,给农民们带来致富的希望。
近几年,武汉市加快城区的建设步伐,大量的中小企业从中心城区外迁,同时,还着手兴建黄金口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汉阳都市工业园。四台人看准机会,再一次自筹资金建标准厂房,自办企业或出租厂房,将标准化工业厂房扩建到5万多平方米,入园企业增加到40余家,实现了“一园多业”的产业发展格局。2005年,四台工业产值历史性地接近5000万元。
第三次机遇:借好“城中村”改造“东风”
2006年,敏感的四台人再一次抓住兴建汉蔡高速公路和实施“城中村”综合改造这个千载难逢的契机。四台村对创业园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整个园区规划占地1300亩,建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目前,新工业园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共建设高标准工业厂房57栋,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完善了园区道路、供给排水、通讯和绿化及高档会所等综合配套建设工程。新、老园区连成一体后,总面积已超过35万平方米,共引进企业104家,产值过亿的就有5家,预计今年园区总产值将达3亿元以上。
在抓机遇促腾飞的过程中,村领导感到,有政策和机遇固然重要,但需要人才来出金点子、抓计划的落实。六年来,从四台村走出去的、有一定能力的大学生被召唤回村,为家乡贡献力量。有在上海合资企业任财务总监的,也有年薪逾12万元的企业高管……回到村里,他们虽然收入大为减少,但看到家乡一步步脱贫,成就感和对未来的希望,让他们扎下根来。
图为:村民共享丰收果
图为:四台打造“湖北第一村”
六年里,四台村先后投入400余万元,解决了村民“路难行”的问题;整修了农田排灌设备,扩建了蔬菜大棚,解决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全村架通了有线电视网,解决了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从2006年起,四台为全村退休年龄的老人发放养老补贴。今年又投入1000余万元为全村223位退养老人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7月起,每个参保人员开始领取270余元的养老费。
如今,四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由原来不足3000元增加到5110元;村级年收入由原来几万元增加到600万元。此外,还加大投入,在村湾安装了健身器材和音响设备,购置了新型垃圾清运车,组建了专业卫生清扫队和治安巡逻队。并组织村民开展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使大家切身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变化,分享到改革的成果。
今年9月,汉阳区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推广了四台村“解放思想谋发展”的先进经验,力促全区“用解放思想的智慧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文远普介绍,到2011年,四台创业园区建筑面积将达到80万平方米;进驻企业将达400家,实现年总产值3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村集体收入也将突破3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近万元。围绕文明、富裕、现代的“湖北第一村”目标,四台人将会迈出永不停歇的脚步。
图为:“软环境”展现招商魅力
图为:四台的“城中村”改造经验
四台这个曾经贫困的村庄,凭什么让企业如此青睐?企业进得来、留得住,为何能够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四台村一班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对企业入驻设定了“门槛”:产品科技含量高、有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多;环境污染少。
甘为企业当“保姆”
在四台创业园,“24小时洽谈签约成功”一度被传为佳话。
今年年初,一家以制门著称的知名企业欲将总部迁至武汉,企业代表来到了四台创业园,一进园就被这里良好的投资环境所吸引。四台便以相对优惠的价格将厂房和办公楼的三楼约800平方米提供给该企业,最终顺利达成协议。此时,从这家企业进入四台村到协议签订,还不到24小时。
不久前,一家企业负责人反映“如果安装一部电梯,生产会更方便些。”村干部闻讯,立即斥资30万元为该厂安装了电梯,而且没向企业收一分钱。“企业满意了,才能留得下,他们的满意就是对四台村最好的宣传。”
服务企业、优化环境被四台人看作是推动发展的抓手。创业园成立了园区联合服务办公室,对驻园项目从洽谈、签约、建设、生产、配套等全过程实现一条龙的“保姆式”服务,对企业周边实行了24小时治安巡逻,确保企业的生产安全;四台村主动与工商、税务等部门联系,每周2-3次集中办公,为企业提供上门服务。
图为:“预防针”优化企业用工环境
驻园企业大多不愿选用当地村民,而在四台村却不一样。
饶良骏介绍,前些年,企业进驻时,村干部就想到了这一问题。村里制定了企业入驻的相关制度和村规民约,既保护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又树立了四台的良好形象。
随着“城中村”综合改造步伐的不断加快,不久的将来,汉阳区永丰街四台村将变成永丰街“四台社区”,1700余村民新领的居民户口簿上,再也不见“农业”二字了。然而,任何改革难免遇到阵痛,也不会像预想中来得那么畅快,但作为推动武汉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转折点,它的意义仍然非同寻常。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认为:21世纪对全人类最具影响的两件大事,一个是新技术革命,另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改造后,集体经济变为混合式股份制经济实体,农民变市民,村委会变社区居委会,集体土地变国有土地,实现质的变化。
村落社会的终结,除了利益的摩擦,文化的碰撞,肯定还会有矛盾、问题的产生,也是“城中村”综合改造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这一切,顽强的四台人早就做好了准备,他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去破解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难题,携手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TAG: 荆楚网-楚天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