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在就像一个大工地。”
今年,是上海迎世博的建设高峰年,在工程量如此密集的情形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小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如何更好地约束中心城区马路“开膛破肚”问题,如何使上海的高速路网更好地与长三角接轨……
今天上午9:00,本报联合新华社长三角新闻采编中心、东方广播电台、东方网推出的跨媒体大型采访活动——“2008上海民生访谈”精彩继续,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局长张蕴杰走进设在亚龙国际广场的直播室,与SMG广播新闻中心主持人、新华社记者、新闻晚报记者就当前上海的市政建设热点问题进行对话,解答广大市民、读者的疑惑。
【道路开挖】严控市中心区域四成采用非开挖技术
记者:开挖的1400条马路目前情况怎样?
张蕴杰:城市要发展,市政设施首先要先行。这1400条道路工程这核心问题也是为了满足城市的运行、日常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2010年世博会的需要。但是挖路会对老百姓的出行带来很大影响,上海市市政局是主管的政府部门,责无旁贷。针对这1400条道路怎么把这个任务完成好,除了数量上,我们在技术措施上采取了很多的方案。
比如说从时间上控制,也就是说1400个项目,不一定都在一个月里面完成,可以分布在12个月,也可以分布在12个月的某一天的某个时段。首先不影响交通,或者将影响降到最低。到一季度末,每个月约有130条道路正在施工、计划开工或马上要竣工的。
我们最近推出了非开挖技术。按照现在的目标,到2010年,上海在市中心区域的挖路工程有40%是采用非开挖技术。非开挖技术是地下施工的一个工艺,这种技术可以把对交通的影响降到最低。
记者:不管是1400也好、还是130也好,都会对百姓出行产生很大影响,道路的拥挤程度是否会进一步加深?
张蕴杰:我认为到现在为止,外环线内6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里占用道路量最大。我估计到2009年以后,就可以大幅度下降。
记者:很多市民开玩笑说,城市是不是可以装一个拉链,您刚才讲的非开挖技术是不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张蕴杰:非开挖技术只能解决不开挖,不能解决拉链的问题。建立管线共同沟才能解决拉链问题。现在这个技术逐渐被各大管线单位认同了。
我们对市中心核心地区,也就是以人民广场为中心的7.5平方公里内,亦即沿着人民大道到外滩,然后到北京路,这是我们上海最重要的地区,考虑到交通的影响,在管线综合计划评定过程当中,我们强调要使用非开挖技术。
记者:这仅仅只是7.5平方公里,有没有更大范围的目标?
张蕴杰:现在我们对79条主干道在掘路控制上是有控制的。也就是在7.5平方公里以内,我们安排的项目有一个总量控制,比如说数量级,比如说占用城市的10%,这两个当中只要有一条被控制,就可以进行区域总量控制。
【施工监管】发现有重大事故隐患首先责令停工
记者:我注意到刚才您提到有这么多市政工程建设着,也有秩序在管理着。您曾经说监管方面的措施,可不可以介绍一下?
张蕴杰:现在工程量非常大,我上次说了几个集中。一个从任务完成时间上要非常集中,为了迎接世博,都要在2009年年底完成。我们任务非常重、项目也非常多。而且这些项目都是一些越江工程,规模非常大。我们最近提出一个口号叫“零风险”,也就是没有隐患才是我们安全生产做得最好的。2008年是安全质量隐患治理年,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安排方案。在整个检查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有重大事故隐患,首先责令停工,遏制隐患的发生。同时按照有关的条文定义这个隐患是重大还是一般的,然后进行处罚。最重的几十万、上百万都有。这个情况到现在没有发生,我希望也不会发生。
记者:您曾经说降低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有几大措施,现在实行的情况怎么样?
张蕴杰:现在看来,总体情况还可以,但是毕竟面广、量大。我们在监管过程中发现,市中心施工的工程项目当中有扬尘的问题、噪音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有一个规定,凡是列进市政府重大工程的,必须同时申报上海市文明工程,即要按照文明工地的标准来管理工程,这个申报将起到制约作用。
【高速公路】沪宁拓宽年底完工沪杭拓宽力争年内开工
记者:沪宁高速公路目前的拓宽建设情况?高速公路在未来建设中有什么考虑呢?
张蕴杰:沪宁高速是我们连接江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长三角主通道。我们从2006年的12月28日开始拓宽施工,到今年的6月底北侧将全面完成。到今年年底,其拓宽工程将全面完工。
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话叫“车子跳,上海到”,这个一直是压抑我们上海高速公路建设上的心病,这种现象将在世博会前得到改观。在这次沪宁高速拓宽的实施过程中,在怎么保证新的公路不沉降方面,我们用了很多新技术。
沪杭高速拓宽目前也已列入重大工程项目,我们的目标争取在上半年开工,看方案最终怎么确定。今年开工我个人认为不会有大问题,而且我力争要在世博会召开以前把它完成。
我们的高速公路是一条一条,成线、不成网。在规划上我们已经考虑到,已经建成的A5嘉金高速公路是南北向的,贯通所有射线的交通公路。还有到达浦东国际机场的A15高速公路,这是保证苏浙两省快速到达浦东国际机场的关键,这个路网建设将解决我们600平方公里交通拥堵的问题。
我们还考虑将长距离和短距离的高速区分开来。比如说长距离的A15高速公路,它就服务于对外交通,匝道设置可能就较少,不像现在一公里、两公里就一个匝道。
记者:随着长三角的发展,未来有什么规划更好地使长三角互动?
张蕴杰:到2020年,上海跟长三角对接大概有10条高速公路,形成60个车道,4条对接浙江,6条对接江苏。但有高速公路网还不够,我们正在研究,将把上海的路网同江苏的省道、县道勾连起来,老百姓出行就有更多选择。毕竟高速公路是要收费的,而省道、县道就不需要了。
【嘉宾档案】
张蕴杰,高级经济师,现任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局长。
曾任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副处长,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设施处处长、局长助理。
【晚报视点】市政“小细节”同样得民心
□骆新(上海市政协常委、东方卫视评论员)
一场长时间的瓢泼大雨,就能让国内的许多城市体会到“水淹七军”的滋味。我们很多人或许在那一刻才能深刻地理解:仅呈现在地面上的城市,并不是一座城市的全部。
我最早体会到的西方“市政工程”,还是在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里:冉·阿让背着受伤的青年革命者马吕斯,竟然能从巴黎的下水道一直“走”出城外。后来在荷兰,我亲眼见证了宽敞得可以跑两辆轿车的地下管道;在日本,我也参观了遍布城市道路之下的“共同沟”——它可以容纳多条管线通过、避免动不动刨路、挖沟的繁琐……
所以,一座城市是否人性化,市政工程是极其重要的体现。
上海这些年的变化特别大,2008年,市政工程建设总投资约300亿元,主要项目就有94项,市重大工程项目具体呈现在“越江隧道、世博配套、高速公路、外滩通道、虹桥机场枢纽”五大类。这样的市政速度堪称“世所罕见”。
但细节关乎人性,细节也决定成败,是否有人关注过市政方面的“细节”?
至2010年世博会,上海轨道交通将突破400公里,疾速前行中,问题也随之而来。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8号线站台高低“10厘米落差”,尽管这个问题目前已经有所解决,但这一“细节性失误”,仍给了我们很大教训。
除了设计上的差失,施工当中也有许多问题,集中在“道路封闭、交通组织、扬尘控制、噪声控制”等方面。
我在日本采访时,曾亲身体验了一次市政施工对待扬尘和建筑垃圾“精细处理”:市政施工“破路面”时,施工单位要专门动用几辆洒水车、24小时循环洒水降尘;铣刨的大部分混凝土渣,都采用封闭化运输方式及时运走;人工喷洒乳化沥青前,他们还先用塑料薄膜将近处的公交站台、人行道等部位全部覆盖,防止被污染。
不可否认,目前国内的施工现场,能做到如此“精细”的真不多。
令人欣喜的是,上海已在市政方面进行“细节化处理”了。在市政部门的年度规划中,我们看到既包括“高速公路或街道重新平整公路”,也推出“新一代路名牌更新工作”……这些虽然比不上“大工程”那么引人瞩目,但若能一一实现也一定能赢得民心。
“民生访谈”参与方式
1、本报短信参政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CZ+内容”至1062266622)
2、登录东方网《百姓“议案”》栏目(www.eastday.com)
3、登录解放网(www.jfdaily.com)、新华网(
TAG: 新闻晚报